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投稿>正文

常见病的症状及治疗,各种病的症状(如何区分是感染新冠还是感冒)

01-11 互联网 未知 投稿

关于【常见病的症状及治疗】,各种病的症状,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,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。

1、如何区分是感染新冠还是感冒?二者会合并感染吗?专家详解→

当前正处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

感冒和新冠肺炎都是

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

怎么区分自己是感冒

还是感染了新冠?

会有可能同时得上吗?

如果老年人等脆弱人群合并感染了

又需注意什么?

感冒和新冠会合并感染

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发热门诊负责人、急诊科主任万少兵表示,目前已发现有病例流感和新冠感染同时存在。

感冒和新冠分别由流感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引起。如果同时感染两种病原体,可能会出现两种疾病一起得的情况。感冒的患者可能会合并感染新冠;同样如不慎感染新冠,也会增加患感冒的几率。

感冒期间,人体抵抗力下降,上呼吸道的防御能力也较为低下。此时新冠病毒可能会趁虚而入,感染人体。

如果和新冠病毒感染者有过接触史,可以及时用抗原试剂自测,或者进行核酸检测,明确是否感染。

感染新冠病毒后

发热、全身酸痛的症状更明显

感冒的症状与感染新冠病毒前期的症状相似,都可能存在鼻塞、流涕,咳嗽、咽痛等症状。

区别在于,感染新冠病毒后发热、全身酸痛的症状更明显。有黏性痰,痰量比较多,部分患者会出现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、腹泻等症状。

老人合并感染应关注这些情况

由于老年人本身免疫力较弱,可能合并的基础疾病较多,如心脑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等。如果老年人同时合并感冒和感染新冠病毒,万少兵提醒:

一、根据国家卫健委对老年人的年龄分级:60岁以下、60岁—79岁,没有基础病、无特殊不适的建议居家治疗;60岁以下、60岁—79岁,有基础病、病情稳定建议尝试居家,密切观察;80岁以上人群感染后最好直接到医院进行诊治;

二、即使老人感染后无高热,食欲、身体活动各方面都没有影响,在居家监测时,家人也要密切观察老人的状态;

三、由于年龄较大、运动量少,老人发热后更容易引起食欲下降。家人要特别关注老人的吃喝,在饮食上保证营养充足,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,避免因抵抗力下降引起病情加重;

四、为避免高热给病情带来的不利影响,家人可以联系家庭医生或互联网问诊,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退烧药,让老人尽快退烧。同时可以选择一些中成药,来缓解咳嗽、咽干等症状;

五、如居家病情不稳定,有憋气、胸痛、连吃两天退烧药仍发热38.5℃及以上、精神状态不佳或其他基础疾病症状波动,本来在家能走步遛弯,感染后下不了床,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加重的情况,要及时将老人送到医院救治。

万少兵强调,无论是流感还是新冠病毒感染,预防至关重要。接种疫苗、戴好口罩,注意手部卫生,尽量不要去人口密集的场所。室内要多通风,室内可以定期消毒。

转自长江日报

来源: 南方新闻网

2、常见病的症状及治疗

常见病的症状及治疗

闭症

病以突然昏仆,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,语言不利为主证。其发生多由肝阳偏亢,气血上逆所致。中风包括脑溢血、脑血栓形成,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。

1、闭证:神志昏沉,牙关紧闭,两手紧握,面赤气粗、喉中痰鸣、二便闭塞、脉弦滑而数。

治法: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,平肝熄风,开窍启闭,用毫针泻法或点刺出血。

处方:水沟、十二井、太冲、丰隆、劳宫。

加减:牙关紧闭加颊车、合谷;语言不利加哑门、廉泉、通里、关冲。

2、主治:目合口张、手撒遗溺、鼻鼾息微、四肢逆冷、脉象细弱等。

治法:取任脉经穴为主,用大艾炷灸之。

处方:关元。神阏(隔盐灸)

附注:(1)凡年高形盛气虚,或肝阳亢越,自觉头晕、指麻者,宜注意饮食起居,并针灸风市、足三里等穴作为预防措施。(2)指导病员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,并配合推拿、理疗。(3)脑血管意外急性期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。

感冒

1、风寒感冒

主证:头痛、四肢酸楚,鼻塞流涕,咽痒咳嗽,咯稀痰、恶寒发热(或不热)、无汗、脉浮紧、舌苔薄白。

治法:取手太阴、阳明和足太阳经穴为主,毫针浅刺用泻法;体虚者平补平泻,并可用灸。

处方:列缺、风门、风池、合谷。

2、风热感冒

主证:发热汗出、微恶寒、咳嗽痰稠、咽痛、口渴、鼻燥、脉浮数、苔薄微黄。

治法:取手太阴、阳明、少阳经穴为主。毫针浅刺用泻法。

处方:大椎、曲池、合谷、鱼际、处关。

中暑

1、轻证

主证:身热少汗、头晕、头痛、胸闷、恶心、烦渴、倦怠思睡、舌苔白腻,脉濡数。

治法:取督脉和手阳明经穴为主,毫针刺用泻法。

处方:大椎、曲池、合谷、内关。

2、重证

主证:壮热口渴、唇燥肤热、烦躁神昏、甚至转筋、抽搐、苔黄、舌红、脉洪数;气阴两脱,则见面色苍白、汗出气短、血压下降、四肢抽搐、神志不清、舌淡、脉细数。

治法:取督脉和任脉经穴为主。署热蒙心针刺用泻法;气阴两脱可用灸法。

处方:百会、人中、十宣、曲泽、委中、阳陵泉、承山、神阏、关元。

转筋者,近取筋会、阳陵泉和承山穴以舒筋解痉。气阴两脱急取神阏、关元艾灸以回阳救逆。

加减:渴饮加金津、玉液以清热生津。

哮喘

1、实证

风寒外袭,证见咳嗽、咯吐稀痰、形寒无汗、头痛口不渴、脉浮紧、苔薄白;因痰热者多见咯痰粘腻色黄、咯痰不爽、胸中烦满、咳引胸痛,或见身热口渴、大便秘结、脉骨数、苔黄腻。

治法:取手太阴经穴为主。毫针刺用泻法,风寒可酌用灸法;痰热可兼取足阳明经穴,不宜灸。

处方:膻中、列缺、肺俞、尺泽。

风寒加风门;痰热加丰隆;喘甚加天突、定喘。

2、虚证

主证:病久肺气不足,证见气息短促、语言无力,动则汗出,舌质淡或微红,脉细数或软无力。如喘促日久,以致肾虚不能纳气,则神疲气不得续,动则喘息、汗出、肢冷、脉象沉细。

治法:调补肺肾之气为主。毫针用补法,可酌情用灸。

处方:肺俞、膏肓俞、气俞、足三里、太渊、太溪。

附注:

(1)哮喘伴有支气管炎者,应在哮喘发作缓解后,积极治疗支气管炎。

(2)发作发严重或持续不解者,应配合药物治疗。

(3)须注意预防。气候转冷及时添衣;过敏体质应注意避免接触致敏原和过敏食物。

呕吐

主证:寒客胃脘、时吐清水或稀涎、进食则吐、苔白脉迟、喜暖畏寒、或大便溏薄。热蕴则为多食即吐、呕吐酸苦热臭、口渴、喜寒恶热、便秘脉数苔黄、痰饮蓄,多见胸痞眩晕、呕吐痰涎、或见心悸、苔白脉滑。宿食不消,则见脘腹胀满或疼痛、食入更甚、暧气食臭、便秘矢气、苔厚腻脉滑实。肝气横逆,多见胁痛呕酸、脉弦。胃气虚弱,则呕吐时作。食不甘味,纳少,便溏、神疲、脉弱、苔薄腻。

治法:取足阳明经穴为主。寒者留针多灸;热则疾出不灸;肝气犯胃、泻足厥阴经穴,补足阳明经穴;中虚宜兼补脾气。

处方:中脘、内关、足三里、公孙。

热吐加合谷、金津玉液;寒吐加上脘、胃俞;痰饮加膻中、丰隆、食积者配下脘、璇玑;肝逆则加太冲;中气虚者兼用脾俞、章门。

附:呃逆

呃逆多由邪气与积滞中阻,或暴怒气逆,胃膈气失宣降所致。主证为呃感连续,声短而频。如偶发者不治自愈。如发作不止,则宜宽膈和胃、降逆调气,可取内关、足三里、或加巨阏、膈俞。

泻泄又称腹泻,是指大便次数增多,便质稀溏或呈水样而言。包括急慢性肠炎,肠结核等疾患。

泄泻

1、急性泻泄

主证:若偏寒湿则粪质清稀、水谷相杂、肠鸣腹痛、口不渴、身寒喜温、脉迟、舌苔白滑;偏于湿热则所下黄糜热臭、腹痛、肛门灼热、尿短赤、脉濡数、舌苔黄腻或兼有身热口渴等。

治法:以疏调肠胃气机为主。偏寒者可留针,并用艾条或隔姜灸;偏热者用泻法。

处方:中脘、天枢、足三里、阴陵泉。

2、慢性泄泻

主证:如属脾虚则面色萎黄、神疲肢软、纳差、喜暧畏寒、便溏、脉濡缓无力、舌嫩苔白;肾虚则每日黎明前,腹微痛、痛即欲便,或腹鸣而不痛,腹部与下肢畏寒、脉沉细、舌淡、苔白。

治法:以健脾胃与温肾阳为主。针用补法,可多灸。

处方:脾俞、中脘、章门、天枢、足三里、肾虚者加命门、关元。

痢疾

本病为常见肠道传染病。临床以腹痛、里急后重、痢下赤白脓血为主证。一般分为湿热痢、寒湿痢、噤口痢、休息痢等。

主证:湿热痢主证为腹痛、下痢赤白、里急后重,并兼见肛门灼热、尿短赤、脉滑数、苔黄腻或恶寒发热、心烦口渴等。寒湿痢则下痢粘白冻、喜暖畏寒、胸脘痞闷、口淡不渴、苔白腻、脉濡缓或迟。噤口痢主证为痢下赤白饮食不进,食则呕恶。休息痢则久延不愈,屡发屡息,或轻或重,发则下痢脓血、腹痛、里急后重,休止则大便时干时稀。

治法: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。毫针刺用泻法;偏寒者加灸;久痢宜兼顾脾肾。

处方:合谷、天枢、上巨虚(或足三里)。湿热痢加曲池、内庭;寒湿痢加中脘、气海;噤口痢加中脘、内庭;休息痢兼用脾俞、胃俞、关元、肾俞。

便秘

粪便常在肠内滞留二天以上,粪质坚硬,排便时艰涩难下者,称为便秘。分实秘、虚秘。

1、主证

实秘:便次减少,常须三、五日量次或更长时间。便则努争,坚涩难下。如属热邪壅结,则身热、烦渴、口臭、喜凉、脉滑实、苔黄燥;气机郁滞者,每见胁腹胀满或疼痛、噫气频作、纳食减少、脉弦、苔薄腻。

虚秘:属气血虚弱者,则见面色唇甲光白无华、头眩心悸、神疲气怯、舌淡苔薄、脉虚细等。如阴寒凝结,可有腹冷痛、喜热畏寒、脉沉迟舌痰苔白润等证。

2、治法:取大肠经俞、募穴及下合穴为主。实秘用泻法,虚秘针用补法,寒秘可则灸。

3、处方:大肠俞、天枢、支沟、上巨虚。热结加合谷、曲池;气滞加中脘、行间;气血虚弱加脾俞、肾俞;寒秘灸气海、神阏。

失眠

指以经常不易入睡或睡不深熟为特征的一种病证。

1、主证:难以入寐,寐而易醒,醒后不易再睡,亦有时寐时醒甚或彻夜不寐等。病因不同,各有兼证;如属心脾亏损,则为多梦易醒、心悸、健忘、易汗出、脉多细弱;肾虚则头晕、耳鸣、遗了精、腰酸、舌红、脉细数;心胆气虚则见心悸多梦、喜惊易恐、舌淡、脉弦细;精志抑郁肝阳上扰则为性情急燥易怒、头晕、头痛、胁胀胀痛、脉弦;中不和则见脘闷暧气或脘腹胀痛、苔厚腻,脉滑等证。

2、治法:以安神为主。根据辩证选穴,针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,或针灸并用。

3、处方;神门、三阴交。

心脾亏损加心俞、厥阴俞、脾俞;肾亏加心俞、太溪;心胆气虚加心俞、胆俞、大陵、丘墟;肝阳上扰配肝俞、间使、太冲;脾胃不和配胃俞、足三里。

眩晕

眩是眼花,晕为头晕。轻者平卧闭目片刻即安;重者如乘坐舟车,旋转起伏不定,以致站立不稳。本证可见于高血压、动脉硬化、贫血、神经官能症、耳源性疾病及脑部肿瘤等。

1、气血不足

主证:头晕目眩、两目昏黑、泛泛欲吐、四肢乏力、面色光白、心悸失寐、怯冷倦卧、脉微细。

治法:以培补脾肾两经为主,用补法、可灸。

处方:脾俞、肾俞、关元、足三里。

2、肝阳上亢

主证:头晕目率、泛泛欲吐、腰膝酸软、舌红脉弦。

治法;取肝胆两经为主,针用泻法。

处方:风池、肝俞、肾俞、行间、侠溪。

3、痰湿中阻

主证:头晕目率、胸痞欲呕、纳差、心烦苔厚腻、脉滑。

治法:和中化浊为主,针用泻法。

处方:中脘、内关、丰隆、解溪。

头痛

头痛系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。常见于高血压、颅内肿瘤、神经机能性头痛、感染性发热性疾病等。

1、风袭经络

主证:发时痛势阵作,如锥如刺、痛有定处,甚则头皮肿起成块,一般无其他兼证。治法:按头痛部位分经取穴。毫针刺用泻法、留针。

处方:巅顶部:百会、通天、阿是穴、行间。

前头部:上星、头维、阿是穴、合谷。

后头部:后顶、天柱、阿是穴、昆仑。

2、肝阳亢逆

主治;头痛目眩,尤以头之两侧为重。心烦善怒、面赤口苦、脉弦数、舌红苔黄。治法:取足厥阴、少阳经穴为主。用泻法。

处方:风池、百会、悬颅、侠溪、行间。

3、气血不足

主证:痛势绵绵、头目昏重、神疲无力、面色不华、喜暧畏冷、操劳或用脑过度则加重,脉强弱,苔薄白。

治法:取任、督经穴和背俞穴为主。毫针刺用补法、可灸。

处方:百会、气海、肝俞、脾俞、肾俞、合谷、足三里。

[附注]

头痛如针灸治疗多次无效或继续加重者,应考虑有无颅脑病变,需及时治疗原发病。

面瘫

即面神经麻痹。临床以周围性面瘫为多见。

1、主证:起病突然,每在睡眠醒来时,发现一侧面部板滞、麻木、瘫痪,不能作蹙额、皱眉、露齿、鼓颊等动作。口角向健侧歪斜、露晴流泪、额纹消失、患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。少数病人初起时有耳后、耳下及面部疼痛。严重者可出现患侧舌前2/3味觉减退或消失,听觉过敏等。

2、治疗:以手足阳明经为主,手足少阳、太阳经为辅,采取局部取穴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。近取诸穴酌予浅刺、平刺透穴或斜刺。

3、处方:风池、阳白、攒竹、四白、地仓、合俗、太冲。

鼻唇沟平坦加迎香;人中沟歪斜加人中;颜唇沟歪斜加承浆;乳突部疼痛加翳风。

坐骨神经痛

坐骨神经痛是指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,可由多种病因引起。

1、主证:一侧腰腿部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。主要是臀部、大腿后侧、小腿后或外侧及足部发生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,行动时加重。直腿抬离试验阳性。

2、治法;取足太阳和足少阳胆经穴为主。一般均用泻法,亦可配合灸治或拔罐。

3、处方:肾俞、大肠俞、腰3-5、夹脊、秩边、环跳、殷门、委中、承山、阳陵泉、绝骨。

痛经

妇女在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,少腹部出现较剧烈的疼痛称痛经。

1、实证:经行不畅,少腹疼痛。如腹痛拒接,经色紫而夹有血块,下血块后痛即缓解,脉沉涩的为血瘀;胀甚于痛,或胀连胸胁,胸闷泛恶,脉弦的为气滞。

治法:取任脉、足太阴经穴为主。毫针刺用泻法,酌量用灸。

处方:中级、次髎、地机、三阴交。

2、虚证:腹痛多在经净后,痛势绵绵不休;少腹柔软喜按,经量减少;每伴腰酸肢倦、纳少、头晕、心悸、脉细弱、舌淡。

治法:取任、督脉,足少阴和足阳明经穴。毫针刺用补法,并灸。

处方:命门、肾俞、关元、足三里、大赫。

扭伤

指四肢关节或躯体部的软组织损伤,如皮肤、肌腱、韧带、血管等,而无骨折、脱臼、皮肉破损的损伤证候。

主证:主要表现为受伤部肿胀疼痛,关节活动障碍等。

治法:以受伤局部取穴为主,毫针刺用泻法。陈伤留针加灸或用温针。

处方:肩部:肩髎、肩髃、肩贞。

肘部:曲池、小海、天井。

腕部:阳池、阳溪、阳谷。

腰部:肾俞、腰阳关、委中。

髀部:环跳、秩边、承扶。

膝部:膝眼、梁丘、阳关。

踝部:解溪、昆仑、丘墟。

耳鸣,耳聋

多由暴怒、惊恐、肝胆风火上递,以致少阳经气闭阻或因外感风寒、壅遏清窍,或因肾虚气弱、精气不能上达于耳而成。

1、主证:

实证:暴病耳聋或耳中觉胀,鸣中不断,按之不减。肝胆火逆多由面赤、口干、烦燥、善怒、脉弦。外感风邪多见寒热头痛、脉浮等证。

虚证;久病耳聋、或耳鸣时作时止,操劳时加剧,按之鸣声减弱,多兼头昏、腰酸、遗了精带下、脉虚细。

2、治法:取手足少阳经穴为主。实证针用泻法;虚证兼取足少阴经穴。针用补法。

3、处方:翳风、听会、侠溪、中诸。

肝胆火盛加太冲、丘墟;外感风邪加外关、合谷;肾虚加肾俞、关元。

牙痛

牙痛为口腔疾患中常见证状,其发生主要与胃经郁火和肾阴不足有关。

1、主证:牙痛甚剧、兼口臭、苔黄、口渴、便秘、脉洪等,乃阳明火邪为患,痛甚龈肿兼形寒身热,脉浮数等者为风火牙痛;如隐隐作痛,时作时息,口不臭,脉细或齿浮动者,属肾虚牙痛。

2、治法: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。毫针刺用泻法,循经远道可左右交叉刺。

常见病的症状及治疗

风寒感冒症状有哪些

风寒感冒是因风吹受凉而引起的感冒,秋冬发生较多。其症状为浑身酸痛、鼻塞流涕、咳嗽有痰。风寒感冒是风寒之邪外袭、肺气失宣所致。症状可见恶寒重、发热轻、无汗、头痛身痛、鼻塞流清涕、咳嗽吐稀白痰、口不渴或渴喜热饮、苔薄白。

风寒感冒治疗偏方

1、芥菜、生姜、豆腐、火腿。做法:先将生姜清洗干净,切片,然后与切好的芥菜、豆腐、火腿一起放入锅中加水用武火熬煮30分钟,水开后即可食用。此药主治厌食、感冒。

2、大白菜、生姜、葱、梗米。做法:先将所有食材清洗干净,其中生姜切片,大白菜切碎,葱切成细末,然后与梗米一起放入锅中熬煮,熟后加盐即可食用。此食疗方能辅助治疗风寒感冒。

3、雪梨、冰糖、花椒。做法:将雪梨清洗干净,切成块,然后与花椒、冰糖一起放入炖盅中炖一会儿,熟后即可食用。此食疗方功效为驱寒止咳。

4、橘子。做法:直接用火烤橘子,不要烤得太焦,熟后剥皮吃肉。此食疗方功效为驱寒止咳。

5、草鱼、生姜、米酒。做法:将清洗干净的生姜切片,然后与处理好的草鱼一起放入锅中,加少许米酒和水煮,熟后加食盐调味食用。此食疗方具有减缓咳嗽、祛除风寒的症状。

常见病的症状及治疗

痢疾的症状及治疗

【痢疾的症状】

1、普通型痢疾:起病急,体温达39摄氏度-40摄氏度,伴有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症状,大便日行10-20次,初为稀便或为水泻样,后期为脓血便,里急后重明显,左下腹压痛明显,严重者出现高热、呕吐、脱水和酸中毒症状。

2、中毒型痢疾:多见于3-7岁儿童,起病急剧,体温迅速升至40摄氏度-41摄氏度,伴有头痛、畏寒、惊厥或循环障碍等症状。患儿面色灰白,口周青紫,肢端发冷,心率和呼吸增快,脉细弱,意识不清。

【痢疾的治疗】

痢疾是由于感染痢疾杆菌引起,具有传染性,多以结肠或回肠末端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,使得受损部位形成脓肿或溃疡,引起痢疾,所以杀灭抑制痢疾杆菌可有效治疗痢疾。痢疾主要以腹痛、腹泻、大便脓血相杂为主要表现,若腹泻时间过长,会导致人体水分流失过多,造成脱水症状,因此治疗痢疾的首要任务是抗感染,止泻,并兼以解毒排脓。

一旦发现痢疾病人,应予以隔离治疗,并及时处理粪便。防治痢疾的发生,首先要做到注意个人的生活以及饮食卫生,饭前便后洗手,不饮用生水,变质的、腐烂的、被苍蝇沾过的食物都不要吃。同时,要注意保护周边环境的卫生,消灭苍蝇,同时要加强锻炼,注意防寒保暖,增强自身的`抗病能力。

最后,痢疾患者可以参考以下两个民间秘方来治疗。

1、取马齿苋40克、绿豆芽20克、石榴皮10克、白菜根1个煎汤饮用,每日1次,有清热解毒、补肝肾、燥湿利尿的作用,适用于痢疾患者。

2、取苹果、柿子各300克分别洗净去皮去核,放入榨汁机,加凉开水200毫升榨汁,分2次饮用,有生津止渴、止泻消炎的作用,适用于痢疾患者。

本文关键词:常见病的症状及治疗用药手册,常见病的发生的症状以及治疗方法,蛋鸡常见病的症状及治疗,常见病的症状及治疗原则,常见症状及常见病防治。这就是关于《常见病的症状及治疗,各种病的症状(如何区分是感染新冠还是感冒)》的所有内容,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!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《犇涌向乾》百科知识网站:http://www.029ztxx.com!

版权声明: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旨在传递更多信息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猜你喜欢